内蒙古立足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深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

2012-01-05 | 发布者:高鹏 | 来自工程机械在线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和组织措施。为保证保护性耕作技术长期顺利实施,各相关盟市、旗县均成立了以政府领导为组长,农机、农牧业、财政、计划、科技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机部门。行政上统一管理,技术上分工协作,做到任务到人,服务到位,技术到户,明确任务目标、工作进度和技术内容。领导小组负责搞好资金筹措,保证项目配套资金和自筹资金足额到位。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协调有关单位组织项目实施,落实资金管理,制定工作方案,规范档案管理,开展项目测试,收集、分析、整理文字及影像资料,编制项目操作规程、总结、报告等有关材料。农机系统内部分工协作,农机管理、推广、鉴定、科研单位共同参与实施,并按业务职能承担相应任务。工作中注重充分发挥基层农机部门的作用,因地制宜抓好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吸收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生产企业参与实施,攻克技术和机具难关。


  (二)搞好政策和资金保障。2005年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业保护性耕作制度的意见》,把保护性耕作推广作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来抓,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800万元,专项用于自治区试验示范项目实施。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向保护性耕作项目区倾斜,优先补贴保护性耕作机具,优先补贴保护性耕作示范户和农机服务组织;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700万元补贴资金进行叠加补贴,补贴比例达到40-50%,吸引更多的农牧民特别是服务组织购买和使用保护性耕作机具。各级政府普遍重视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不断增加配套资金投入,2011年盟市、旗县财政用于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投入达到1600万元。


  (三)充分发挥项目和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全区64个部省级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旗县统一制订了规范的技术标准、装备标准、工艺流程、实施路线和管理制度,并得到严格落实。项目实行梯级管理,即对有积极性的单位先“自费上车”进行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然后择优列入自治区试验项目序列,再优中选优升级为农业部示范项目、工程项目。每轮项目升级提炼,均产生一批创新型典型经验做法,逐级总结推广,指导全区面上工作。如赤峰市喀喇沁旗采取措施,落实“五到位一结合”,“五到位”即乡村组干部认识到位、作业补贴到位、管护到位、群众互相监督到位、技术人员到位,“一结合”即农机农艺有效结合;呼伦贝尔市阿荣旗、通辽市科尔沁区均以农机合作社为龙头,联动农机大户,积极参与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调配机具作业,建立作业信息发布平台,解决一家一户小地块与标准化、规模化实施保护性耕作的难题。

  (四)不断创新管理和运行机制。一是推进运行机制改革创新,变农机部门主导为确立农牧民的主体地位,增强农牧民的能动性,积极承担项目建设和示范任务。仅2011年,全区举办保护性耕作集中培训班1342期,现场演示664场,培训农牧民20.5万人次,培育了骨干力量。在此基础上,保护性耕作项目区内每个行政村选择2个左右示范户作为典型,发挥引导带动作用。二是对保护性耕作农机示范户和种植大户采用合同管理方式,与所在旗县农机管理部门签订农机作业合同和种植合同,搞好农机与农艺结合。合同明确职责分工和权益归属,保障工作效率和质量,落实监测管理;同时,组织科技人员跟机跟班作业,确保作业质量,并配备农牧业科技人员,进行农牧业等项技术指导。三是按照农艺措施要求,合理选用作业机械,并根据农牧业技术更新进步情况,创新农机技术;以农机技术进步引导农牧业技术革新,通过农机农艺结合,实现农机农艺融合,相互促进,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五)努力探索规模化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的路子。农村牧区耕地草场流转和规模化生产经营的不断推进,给规模化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提供了空间。我区抓住机遇,一是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与培育农机大户、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相结合,利用农机大户、专业合作社跨区作业的能力,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加入到社会化服务中,实现大面积推广。这种做法在赤峰市得到普遍采用,当地利用购机补贴等政策引导,给农机专业合作社合理配备保护性耕作机具装备,下达保护性耕作任务,实现了保护性耕作大面积推广。二是发挥农垦系统、家庭农牧场土地集中连片、装备先进、作业成规模、经营者接受先进技术快的优势,组建保护性耕作专业作业队伍,建立保护性耕作示范园区,大规模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目前全区农垦系统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达到500万亩以上,占到全区的30%以上,成为这一技术应用的主力。三是抓住主要作物全程机械化契机,结合玉米、水稻机收跨区作业的大规模兴起,及时规模化推广玉米秸秆粉碎还田、留茬免耕技术,开展水稻冬季留茬。目前,全区依靠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全程机械化作业,实现保护性耕作技术规模化应用的面积占到约40%。

工程机械在线 CMO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onstruction Machinery Onl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