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感动 记柳工建厂元老、劳动模范-吴富龙

2018-05-31 | 发布者:小编在线 | 来自工程机械在线

  2018年是柳工60华诞。回眸过去,在公司的光辉历史上,各条战线涌现出无数先进模范人物。他们在不同发展阶段,以忘我的献身精神与企业风雨同心,砥砺前行,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系列不俗成绩。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刊登对建厂以来各个时期先进人物代表的采访,带大家一齐领略那些激荡人心的流金岁月。


  柳工公司建厂元老,劳动模范,86岁的吴富龙,习惯别人称他为“吴师傅”,他说这样“显得亲切”,能够感觉到老工厂里那种浓浓的人情味。而对于现在“吴老”这样的叫法,他怎么也适应不过来。



柳工建厂元老、劳动模范吴富龙


  当了30多年的劳动模范,经历的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改变,但吴老有很多习惯已经无法改变了。


  劳动,是一种常态


  1960年,吴富龙和爱人主动要求支援边疆建设。在他的时间表里,劳动是一种常态。这样的常态保持了数十年,直到现在,已经退休很久的吴富龙还要找一点事情去做,因为“习惯了,停下来就难受。”


  1960年5月17日,吴富龙和爱人从上海上车,20日到达柳州,行装还扛在肩上,他们就赶到厂里报到了。当时厂里的条件很艰苦,到处都是比人还高的茅草。即便这样,他每天都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工厂的建设中。在厂里,他做过划线、拼搭,后来跟着上海师傅学习铆焊,边做边学,凭着一股肯学肯钻的劲儿,练就了娴熟的技术。面对最为复杂的液压变矩器,吴富龙维修时从来不带图纸——图纸全部在他脑子里,工具也只有一只简单的万用表。就是凭着这些“小米加步枪”,他每次都能手到病除。由于平时爱动脑筋,热心小改小革,他最引以为傲的事情就是被厂里选进“三结合”试制小组,参与柳工Z435轮式装载机的研制。


  1965年,厂里决定选轮式装载机作为柳工方向性产品,然而厂里95%以上的职工都没有见过装载机是个啥样子,国内也没有生产厂家可以借鉴的新兴事物,这对于平时靠敲敲打打,做些农具过日子的小厂来说,做装载机无疑属于“高精尖”的产品。


  柳工本身是做构件出身的,在装载机工作装置、车架、棚罩等结构件的制造上虽然存在困难,但问题不算太大。而要制造变矩器、变速箱、驱动桥等传动件及转向、液压系统的高精度元件就遇到不少困难。吴富龙与其他工人技术专家一起在日本125A样机面前,开始了不分白天黑夜,也不分节假日地钻研。每天吃过早饭吴富龙就匆匆赶到车间,而加班简直就是最为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通常情况下,晚上8、9点下班算是比较早的;遇到难啃的研制任务的时候,甚至会整夜不休。吴富龙曾经有过两天两夜连轴转,不眠不休的纪录。


  “遇到困难要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劲头,善于观察并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事情。”吴富龙说。


  记得在研制装载机制动系统时,只要机器一接电运行,制动系统就会烧坏轴承,技术员们先后更换了调速器、接线箱,甚至电缆,仍然没有解决问题。吴富龙把被烧坏的轴承拆下来仔细地研究,又把样机制动系统拆开,最后发现厂里研制的轴承与孔的间隙配合比较紧,当轴承高速旋转时,由于配合过紧导致被烧坏。于是他和技术人员沟通后对轴承配合工艺做了改进,再试,果然没有之前的问题了。


  那是最忙碌也最充实的一段岁月,第一代柳工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夜以继日地共同攻关解决装载机试制工作中的难题。1966年10月1日,中国第一台装载机在柳工研制成功了。



  “这是我一生最难以忘记的幸福时刻。”吴富龙提高了一个声调,激动地说。


  奋斗,是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几十年来,这句话成了吴富龙的座右铭,工作不讲价钱,节假日加班分文不取,一心扑在生产上。为了提高装载机的产品质量,他倾注了全部的精力,用心血和汗水换来了累累成果。工友们说,吴富龙自己和与别人合作的革新项目之多,效果之好,可以办一个展览会了。


  厂里的肯定,让吴富龙搞革新的劲头更足了。



  记得厂里在初次试制ZL50装载机GB2050油泵时,初试达不到设计要求,影响到厂里的生产进度,正患重感冒的吴富龙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赶到车间抱病参加试验。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在试验场所上整整工作了一昼夜,其他同事们见他的眼睛都熬红了,纷纷劝他回去休息。他回到家里,喝下一碗姜汤,盖上两床棉被捂出一身大汗后,又匆匆回到试验现场。


  经过反复研究,仔细分析比较,他画了一张又一张草图,最后决定对泵侧板“卸荷子”的尺寸进行改造。终于获得成功,使泵的加工合格率由20%提高到98%。


  吴富龙认为学习与钻研是办好事情的唯一途径。他从最初连简单的工艺图都看不懂,到成为出色的行家里手;从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普通工人,成为液压工段的工段长。几十年如一日做出无私的奉献,得到车间领导和广大职工们的一致赞扬。勤勤恳恳,拼命般的苦干给他带来了好名声,也给了他无数的荣誉:1979年荣获区质量奖称号;1983年荣获区先进生产者奖章;1985年当选市级劳动模范……吴富龙认为他做的都是本职的工作,却得到这么大的奖励,这下他更加玩命地工作了。每天早上,他都提前一个小时上班,即便刮风下雨的天气。他把班组的环境卫生搞好,打好开水,让同志们上班有个好的工作环境,再去运送产品零部件,检查夜班生产情况,做好运送毛坯等生产准备工作。而下班时,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他还经常在周末到厂里义务加班,有人给他算了一笔帐:他四年的工作时间等于上了五年的班。在劳动中,重活、苦活、脏活他都抢着干,不管做什么工作,他总是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同志们都说他是个实干家。


  吴富龙在搞好生产计划工作中,积极钻研业务技术,在编制生产计划前,首先深入库房和现场了解情况,准确掌握各种数据资料和原材料情况。他对液压件生产的各种零部件技术都很精通,平时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一有时间就到车间班组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并帮助操作者解决技术难关,使车间作业计划都能100%完成。


  七月的一天,一台等待发运的装载机因前大灯故障急需要解除,厂里的电工检查不出故障问题就找到了吴富龙。他二话不说,拿起电工包就往铁道方向去。吴富龙在装载机上攀来爬去,顶着三四点钟毒辣的太阳一刻不停歇,豆大的汗珠像洒下一串串珍珠似的不停地往下淌。暮色渐渐笼罩大地,吴富龙终于把故障找到并解除,他兴奋得叫了起来,突然眼前一黑,他从车顶栽倒下来。头正好撞在铁轨上,他晕了过去。


  醒来时,他已经在医院了。他摸摸头,头上缠上了厚厚的纱布。他挣扎着起来,和家里人说要到厂里去处理问题,让家里人哭笑不得,类似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那些在这个时代已经有些不可理解的行为,在吴富龙看来都是非常正常的举动。


  “很多人已经不能理解,我们那个时代的工人为什么要拼命干活而不要一分钱的额外报酬,其实我们就是认为,能为国家做事是很光荣的,国家让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吴富龙说。


  望着眼前这位老柳工人,这位耳熟能详的劳模,笔者心里满满的感动。劳模,不仅是一种“光”,是一种能照亮他人,温暖人心的希望之光,劳模也意味着一种“取向”,一个时代的追寻脚步或者是人生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记者 邱 玲 摄影报道)

工程机械在线 CMO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onstruction Machinery Onl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