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重工代表企业在科技创新大会发言

2012-07-24 | 发布者:柴喜男 | 来自工程机械在线

  7月6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重要讲话。


  据介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科技创新”命名如此高规格、大范围召开的大会。在这场科技盛会中,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三一重工等9家单位,作了典型发言。

 

三一重工代表企业在科技创新大会发言

三一重工代表企业在科技创新大会发言


  作为其中唯一的企业代表,三一重工执行总裁、首席专家易小刚关于“自主创新助推民族工程机械振兴”的发言受到代表们的肯定,外界认为这是国家对三一重工行业翘楚地位的另一种认可。


  业内人士表示,随大环境调整而来的是行业洗牌期,但龙头企业正可藉此进一步与竞争对手拉开距离。易小刚则认为,支撑公司做大做强的,实际上是持之以恒的创新。他说:“三一重工身体里‘流的是创新的血’,正是依靠自主创新,公司在遭遇国家经济周期时跑赢了行业。”

 

  创新,从多维度发力


  刚刚还处于黄金发展期的工程机械行业受到外界的集体围观。舆论认为,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集体受益于国家4万亿的拉动,而随着这一效益的削弱,行业将雄风不再,尤其是近年来在行业内高调增长的三一,被质疑会遭遇重创。


  但在市场萎缩的较量中,三一重工依然保持了正增长。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46.8亿元,同比增长4.9%。在行业毛利率连续三年下降的情况下,维持了30%的水平,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中金公司日前发布的工程机械2012年下半年投资策略报告预测也显示,像三一重工这样的龙头公司有望实现10%-15%的增长,稳步完成全年预期。


  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表示,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企业通过持续创新,实现了内生型增长,对外部经济条件的依附减弱,即使是面对经济周期,也能应对从容。在他看来,三一重工是依靠创新才抓住了市场机遇。反之,如果只在国际工程机械巨头背后亦步亦趋,就算国家再拿出“四万亿”,这个政策红利也只能被跨国巨头拿走。


  在当下相对低迷的经济环境下,三一也在苦修内功以提升企业竞争力。据介绍,2012年被三一视为管理效益年,其着眼点是管理模式的创新,从成本费用的管控,到流程制度的优化,光商务体系,今年预计可节省费用6个亿。


  三一同时还在持续推进“直销转代理”的营销模式创新,目前已成立170多家代理商,为企业建立了优越的销售渠道;精细化生产制造方式的创新,进一步提升了产品品质;令人耳目一新的服务举措,如三一重机的“服务万里行”、泵送事业部的“一生无忧”、起重机的“救援服务”等,再次引领行业发展,为三一客户创造了更多价值。

 

  技术创新的驱动力


  一直以来三一为人称道的创新更多是研发创新。易小刚说:“没有打破恐惧的大胆创新,就没有今天的三一。”


  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三一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5-7%。与传统制造业依靠“低成本优势”和“技术引进”进行创新的常规模式不同,三一定位高品质的产品,坚持核心技术自主研发、核心部件自主研制。


  1994年,三一进入工程机械行业时,国外品牌几乎垄断中国市场。从第一台臂架泵车的诞生,到目前世界最长的86米臂架泵车,三一用20余年时间,使国外品牌与国内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占比实现乾坤倒转。三一同样在挖掘机械、起重机械、桩工机械等领域取得突破。


  除产品创新,三一还在基础技术和产业链创新方面不断延伸。以挖掘机为例,三一是中国挖掘机行业里首家对四轮一带进行自主研制的企业,它打破了日本厂商垄断,如今自产率达到50%。除此之外,三一混凝土搅拌车、汽车起重机的底盘已实现自主生产,液压油缸已经实现完全保供;液压阀等液压元件研制成功,开始量产;自主开发了全系列起重机、挖掘机驾驶室,并实现100%保供;三一的智能控制器、显示器已完全保供。


  外界认为,三一的创新在于敢于“挑战权威”。易小刚说,在三一“国外没这么做,所以我没这么做”和“国外这么设计,所以我也这么设计”这样两句话是被禁止的。


  易小刚表示,三一的持续创新,在于系统构建了工程机械技术创新的平台。


  三一创新平台体系包括“创新基地”、“创新机构”、“创新联盟”三个硬件平台,“管理系统”与“创新文化”两个软件平台。软件平台与硬件平台相互支撑。该平台建设历时13年,累计投入资金达50余亿,参与人数3万余人。去年,这一创新平台建设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

工程机械在线 CMO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onstruction Machinery Onl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