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世青:百年约翰迪尔农机传奇经历

2012-09-07 | 发布者:赵艳秋 | 来自工程机械在线

  今年,世界农机巨头约翰迪尔公司迎来了175岁的生日。这家农机行业的“百年老店”在全球展开了一系列盛大的庆祝活动。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世界农机品牌之一,约翰迪尔已在中国的农机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清晰的足迹。为此,我们应邀采访了国内农机行业的专家学者,力图通过他们的视角和亲身感受,从细节处为您展现一个全方位的约翰迪尔公司,以及它给中国农机化发展带来的不可忽视的影响……


  也许你很难想象一个人的一生会因为农机而改变,但这却是真真实实发生的事件。


  8月10日,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常务副会长马世青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段传奇的经历。


  “约翰迪尔深深刺激了我”


  “约翰迪尔有句广告语叫:‘迪尔改变世界’。我不知道迪尔是如何改变世界的,但是我却清晰的记得迪尔是怎么改变我的!”马世青如是说。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中国农机化事业虽然也受到文革的干扰,但农机化工作还在探索前行。其间在1966年和1971年还召开了两次全国农机化工作会议,时间均长达整整一个月。在农垦系统,全部国产的农业机械基本上已经承担了主要粮食生产的大部分生产环节,成为了当时我国农机化发展最高水平的代表。


  “1968年,我被分到黑龙江的一个农场,那个农场的农机化技术力量非常强。我的师傅就是一个技术非常过硬的技术员,跟他学习使我在农机业务方面进步非常快。”马世青说。


  “进入农场的农机修造厂后,一方面由于当时我是唯一一个政治背景合格的技术员,所以我可以参加很多大型的项目,迫使我必须努力的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是我的兴趣使然,我自学了很多大学的课程,也搞了很多技术革新和发明设计。像14米长的悬挂式喷雾机和一些中耕机械,都很成功,这使得我在黑龙江农垦系统小有名气。1976年我在北安管局主持粮食烘干机的研究,组里就有三个刚毕业的工农兵大学生。”回忆起那些岁月,马世青显得神采飞扬。


  “在农场农机修造厂工作了10年,加上当时颇为成功的农机设计革新,我设计的机具在黑龙江农垦系统全面推广,这些都让我开始自我满足,觉得在农机方面我已经相当成功了,不需要再去学习了。所以当好几次我有机会去继续学习深造的时候,我都选择了放弃。直到我接触到了迪尔农机……”


  “1976年底,第一批约翰迪尔农机产品被引进中国。全套的约翰迪尔产品被集中引进到当时的黑龙江建设兵团3师18团2营。我作为工作人员参与到其中。正是这第一次跟约翰迪尔的接触,深深地刺激了我,从而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


  “当我看到比人还高的拖拉机、下雨也能下地干活的收割机、十几个犁片翻转犁,移动的喷灌设备……这些都是我想都没有想到过的东西。当我做出了十几米宽的喷雾机的时候,我以为自己已经很了不起了,只有当自己看到这些约翰迪尔农机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对世界农机发展的认识是多么肤浅;才知道我们跟世界的距离其实还很遥远。那种震撼,没有亲身经历真的是很难体会。”马世青感叹道。


  “正是源于这次深深的刺激,才激发了我要继续读书深造的愿望。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我报名参加了高考。我把当时可以填的所有志愿都填上了农机。我的高考分数相当不错,被当时所填的第一志愿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录取了。”


  “因为入学前我已经自学了大部分的大学课程,因此在通过了学校组织的相关考试后顺利跳级,成了北京农机学院唯一的一个跳级生,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拿到了本科文凭。在我读大学的那段时间,中国的农机化发展道路也开始逐渐转变,当时国家已经下决心要打开国门与世界农机接轨。1978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十二国农机展在我国农机化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那次展览上展出的各国的先进农机展品让我大开眼界,但是在我的记忆中,最深刻的依然是由迪尔农机全面装备的友谊农场二分场(原18团2营)带给我的震撼。”


  “我曾经设想过,如果1976年那一次我没有参与到约翰迪尔产品引进的活动,没有看到迪尔的那些产品,那么我还是没有去读书深造的动力,在之后也许我最厉害也就能当一个农机修造厂的厂长,而不会有后来丰富的人生和阅历。”

工程机械在线 CMO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onstruction Machinery Onl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