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未来20年中国经济将维持8%增速

2012-11-13 | 发布者:柴喜男 | 来自北京晨报

  世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根据后发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低收入国家只有发展到人均收入为美国的50%左右时才会步入低增长阶段。据估计,中国人均收入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美国的50%,也就是说中国还有20年维持8%的经济增长潜力。

 

  自2011年开始,中国经济就像一辆没了火车头的火车,突然失去了动力,仅仅依靠着惯性在向前滑行。如今,就是这辆惯性前行的火车,在经历了整整七个季度的降速之后,又突然拉响了汽笛。

 

  今年10月份,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国内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全面超出市场预期。商学两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中国经济将重新驶向新的快车轨道。然而,这条快车道究竟还能跑多远?

 

  中国经济学界的权威、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给出惊世骇俗之答案——8%的增长维持20年。

 

 推动产业升级

 

  “新结构经济学”破解增长瓶颈

 

  林毅夫,这位顶着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头衔光环的国内经济学界风云人物,在刚刚卸任世行职务不久,便马不停蹄地在国内开坛布道,参加各种经济论坛,接受各种媒体采访,目的只有一个——传播他的新结构经济学。

 

 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日前举办的一次经济研讨会上,林毅夫作为东道主嘉宾演讲,再次提起他的新结构经济学:“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发挥因势利导作用,让发展中国家发挥后发优势,创造条件,让经济能够不断按照比较优势发展,从而实现快于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这已经是林毅夫年内第N次宣扬这一理论。就在这次研讨会不久之前,不仅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曾专门组织过“新结构经济学”的研讨会,而且身兼院领导职务的林毅夫还亲自参加了北大学术“竞争对手”——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组织的一次经济论坛。要知道,在国内经济学界,北大和清华两大学派是很少同台论战的。

 

  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林毅夫在1992年就曾提出,而之所以如今又迎来第二春,多数分析认为,这与林毅夫在世界银行的任职经历与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恰好迎合其理论条件有莫大的关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当今面临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如何进行增长转型、产业升级的问题。

 

  借助“后发优势”

 

  20年的8%增长并不是梦

 

  按照“比较优势”去发展经济,是否意味着中国仍将延续过去依靠廉价劳动力、自然资源与环境,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老路呢?在林毅夫看来,这当然是不对的,所谓“不断创造比较优势”,就是要借助“后发优势”,获取发达国家所不具备的技术升级方面的成本优势,不断引进新技术进行产业升级,同时将落后的技术与产业转移出去,进而实现中国禀赋条件的最大化发挥。

 

  亚洲开发银行副首席经济学家庄巨忠日前在北大公布一份由他本人领衔参与研究的报告预测,中国有潜力在2010年至2020年达到8%的经济增长率,而到了2020年至2030年,潜在经济增长率则将降至6%左右。

 

  不过,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梁红以及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等国内著名市场派经济学家在评价此报告时表示,中国的增长空间已经被部分透支,短期内也很难维持8%的经济增长。

 

  对此,林毅夫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确实如同其他学者所言,面临着极大的问题与风险,但以此认为中国将从此陷入低增长通道是不对的。根据后发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低收入国家只有发展到人均收入为美国的50%左右时才会步入低增长阶段,而在2008年时,中国的人均收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只是美国的21%,据估计,将在2030年左右中国的人均达到美国的50%,也就是说中国还有20年维持8%的经济增长潜力。

工程机械在线 CMO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onstruction Machinery Onl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