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同葆:柳工洋老总的中国梦—初入柳工

2014-07-29 | 发布者:柴喜男 | 来自工程机械在线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工),作为一家中国土生土长的老牌国企,走过了五十多载风雨春秋,在工程机械领域叱咤风云,其生产的装载机、挖掘机等产品在国内甚至国际市场上都享誉盛名。几十年来,柳工掌舵人与技术领头人几度更替,但毫无疑问都是中国人。但,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柳工剑走偏锋,大胆起用几百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高级技术专家及职业经理人,并任命闭同葆(英文名David Beatenbough)为柳工副总裁,全面负责柳工的产品和技术研发。柳工总裁曾光安高度评价他是工程机械行业的“白求恩”。那么,闭同葆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本周柳工机械微信为你揭开工程机械“白求恩”的面纱。

 

  初入柳工

 

  初次见到闭同葆是今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工程机械展览会上,早有耳闻柳工主管研发的副总经理是一位厉害的“美国佬”,但是真正见到本人的时候,还是让记者有点犯嘀咕,差点误认为是日本人。“他那标志性的‘一撮毛’小胡子实在是太有误导性了,”就连柳工展台上的工作人员也这样打趣。

 

  打趣是一回事,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这位外籍副总的尊敬与热爱。在柳工,他们亲切地称呼闭同葆为老闭。就连闭同葆这一中文名字也是柳工总裁曾光安给起的。

 

  2002年,柳工初次提出建设“开放的、国际化的柳工”这一战略目标,迈开向国际化进军的步伐。

 

  但事实上柳工的海外业务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启航。当时,柳工出口的产品主要为ZL40B和ZL50C系列装载机。之后,柳工成立进出口公司,并开始向国际推出新产品——ZL50E与ZL50F系列装载机。ZL50F成功打入埃及市场。在埃及,由于高强度的作业节奏,柳工ZL50F装载机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其车架与变速器开始出现问题。时隔不久,销往阿联酋的ZL50E也被告知出现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迫使柳工开始反思,如果产品的质量不过硬,即便设备能够卖出去,好光景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国际化的柳工需要国际化的人才,尤其是懂技术与营销的国际化人才。

 

  2003年,曾光安与闭同葆在一次展会上偶然相识。彼时的闭同葆还是CNH(凯斯-纽荷兰)全球建筑设备运营部、亚太地区的董事。“聊过数次之后,我发现,虽然闭同葆目前做的是运营管理,但实际上却有着深厚的技术背景。”曾光安说。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自2001年开始,持续出现井喷式增长。顺应市场,柳工集团2002年的销售总量同比增长89.40%,利润总额15,044万元,同比增长489.25%。2003年,柳工集团销售收入突破40亿元、净利润3亿元。

 

  宽松的市场环境使柳工人干劲十足,对于产品技术与性能的提升被列为柳工的重中之重。善于把握机会的曾光安更是着眼于全球人才的招纳。与闭同葆的相识,使曾光安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曾光安向闭同葆抛出了橄榄枝。

 

  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当时,我觉得对于西方人而言,加入中国企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闭同葆表示。

 

  20岁毕业就分配至柳工,与柳工一同成长起来的曾光安,知晓柳工创立的艰辛,血液里也流淌着柳工坚持不懈的信念。所以,即便闭同葆拒绝了邀请。此后三年,曾光安仍然坚持每年向他发出邀请,并向其介绍柳工的企业文化。

 

  恰逢此时,柳工顺应国际市场对于小型工程机械的需求,曾光安决定大力投入小型工程机械的研发生产。2003年10月,负责柳工生产管理的副总裁闭海东临阵挂帅,带领其他六名部门负责人东移至江苏镇江,成立江苏柳工,负责小型设备如滑移装载机与挖掘装载机的研发与生产。

 

  江苏柳工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已经实现了产品的试制与批量生产,2004年达到600余台的销量,销售收入过亿,2005年销售整机2500余台,销售收入达到3.28亿。

 

  柳工的小型设备取得了可喜的市场占有率,但是困扰柳工的技术突破问题又一次出现在了江苏柳工的面前。曾光安求贤若渴。

 

  曾光安诚挚不懈的邀请及对柳工企业文化的介绍使闭同葆对柳工有了一定的了解,很欣赏柳工的风格与愿景。2007年,当他知晓柳工在滑移装载机等小型设备研发方面碰到瓶颈时,“做了一个决定,加入柳工!”闭同葆对记者说道。

 

  闭同葆拥有丰富的小型设备研发经验,在柳工镇江的研发基地,他如鱼得水,同时也发现了问题。“柳工的滑移装载机,工作效率不高、性能一般,设计方面也是不太精准,仅仅是将各零部件组装起来。”情况似乎比其预计的还要严峻。

 

  与柳工相比,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澳大利亚就研制出了世界第一台微型滑移装载机,但由于该产品在静液压传动、狭小空间元器件布置、散热、滑移转向等多项技术上存在较高技术门槛,一直被澳大利亚DIGO、美国THOMAS等几家国际企业所垄断。

 

  柳工滑移装载机技术与挖掘装载机的改进与研发对于闭同葆而言,任重而道远。7月,柳工江苏分公司成立小型工程机械研究所,主攻此类机械产品的研发。“研发是工程机械行业发展最困难的事情之一,不能一蹴而就,必须要花费很长的时间,”闭同葆表示。

 

  在闭同葆看来,研发绝不是将一台工程机械设备用各种零部件组装起来那样简单。因此,当闭同葆接手柳工滑移装载机的研发任务时,他的目标是改变原有滑移装载机的构造,开发具有柳工特色的新姿态滑移装载机。

 

  “尽管存在困难,但我还是希望柳工的滑移装载机能够成为世界级的产品,”闭同葆对记者说道,“当时,我们更换了供应商,使用了新的控制系统。”

 

  闭同葆带领着他的研发团队不分昼夜,在广西柳工国家级技术中心研发平台的支持下仅用了15个月就攻克了静液压传动、散热、整体式车架、内嵌式油箱焊接等技术难题,研发生产出我国第一台微型滑移装载机——CLG325微型滑移装载机。

 

  CLG325微型滑移装载机的成功研发,使柳工的滑移转载机技术研发与制造水平达到国际先列,成为国内首家可以批量生产滑移装载机的企业,打破了近30年来国外对这种机械的长期技术垄断。

 

  闭同葆不会讲中文,即便如今,他已在中国生活了快12年。语言沟通仍是横亘在他与中国研发团队面前一道鸿沟。

 

  但是,闭同葆另有绝招。“与技术人员进行工作讨论时,我通常会通过画图来表达我的意思,”闭同葆得意地告诉记者,“因为对于一幅工程机械的设计图纸而言,你讲何种语言并不重要,我们可以通过画图和写下相关数据、等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况且,虽然大部分中国学生深受“哑巴式”英语之苦,但却在看懂英文上有自己的一套秘诀。

 

  似乎,从那时候起,闭同葆就创造了柳工的另一种交流风尚,即画图式交流。据闭同葆介绍,在他柳工总部的办公室里,三面墙上各挂着一面白板。不仅如此,柳工的每一个会议室里,也都挂着白板。“在白板上写下关键内容、或画出图式,不仅可以加深沟通,还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闭同葆表示,“因为,如果是一场30分钟的会议,也许到最后你已经有点模糊会议最初所讲的内容,但是通过白板上的记录,就能够很清楚地了解。”

 

  目前,柳工的滑移装载机、挖掘装载机等小型工程机械产品的研发制造,极大地拓展了柳工的产品范围,填补了柳工甚至中国企业在此领域的空白。这其中,闭同葆功不可没。

 

  在闭同葆的带领下,经过此次项目,江苏柳工“小型工程机械研究所” 成为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具备了承担省级技术开发项目和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能力。

 

  2008年,鉴于在江苏柳工产品技术研发方面所表现的惊人才华,闭同葆被吸纳进由江苏省实施的“江苏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的外籍科学家发展计划,成为86名入选外籍科学家之一。

 

  闭同葆打响了进入柳工的第一战,但好戏还在后头。

工程机械在线 CMO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onstruction Machinery Onl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