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文波:企业即话语权

2012-11-06 | 发布者:柴喜男 | 来自瞭望东方周刊

  记者:对于来自国家的支持,企业的背景和性质会造成差异吗?

 

  向文波:多少还是存在的。比如说国企,地方国企可以由地方政府出面,国资委有足够的话语权和通道。中国的民营企业到哪里去讲这个话?

 

  中国企业不能只靠一两个英雄

 

  记者:你曾经说过,国内很多企业成功的关键是特殊的“中国元素”,也就是中国2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看上去企业扩张很快,但核心技术、管理能力都还很薄弱。这样的情况,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是否会使他们遭遇更大挑战?

 

  向文波:中国企业的发展也许不太符合一些既有的商业逻辑,但符合成长的逻辑。如果没有中国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孕育和培养出这些企业,我们要有规模、有积累和技术,经过这么多年来的增长,培养出一批人,培养出一些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当然,核心技术的薄弱确实是一个挑战,也是我很担心的问题。我们目前的环境对培养国际型企业、培养实体经济颇为不利。比如目前,银行的超高利润在某种意义上压缩了实体经济的利润空间。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产生真正伟大的企业和强大的国民经济,要打个问号。光有一家华为很不够,应该有几百家、上千家这样的国际化的企业。中国企业不是光靠一两个英雄就可以,要有不断创新的能力。

 

  记者:像你所在的工程机械行业,上半年大企业的报表显示,国际业务发展得非常迅猛。这有什么特殊原因吗,还是像你说的行业积累到这个阶段了?

 

  向文波:至少我所在的领域,中国企业还是比较有优势的。但是这个增长是非常低层次的,所以不要为这一点就感到高兴。当我们整个行业与欧美构成竞争的时候,预想不到的困难就会发生。谁会想到今天我们在美国遇到这样一个事情?国际化的过程没有我们当初想象的那么美好。

 

  我有个观点:市场是更宝贵的资源,中国必须好好管理这个资源。谈开放的时候,你给我什么,我就给你什么,要对等地开放、交换,不要把市场资源看作是价值不大的东西。

 

  记者:你曾经说过“开放过头”,能不能这样理解:我们现在和十几二十年前不一样了,企业通过积累拥有一定实力,不像过去那样规模又小、技术又落后,需要外国资本进来帮我们从头到脚改一遍?

 

  向文波:其实我从来就不反对开放,我要的是平等的开放,这是合理的。我们在开放这个过程中学习。但如果不对等开放就麻烦了。我们过去开放,你已经占到便宜,当我有实力的时候,还是这样就不行了。

 

  民营企业需要坚守理想

 

  记者:对于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一直存在争议,2009年两会期间你与国务院领导的对话,后来你自己也表示当时条件还不成熟。而3年之后,三一就收购了德国普茨迈斯特,你也很高调地说现在是海外“狩猎”的时候。条件这么快就成熟了吗?

 

  向文波:这两三年间变化太大了,发生了国际金融危机,然后是冷暖两重天。2007年,普茨迈斯特的规模比我们大得多,到了去年,我们是它的10倍,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这就是条件和机会,这就是中国企业的战略机遇期。

 

  一个企业的战略是建立在资源基础上的。过去我们作为一个很小的民营企业,实力很有限。在国内收购企业,我有些不敢买,可能有人说会国有资产流失,说有暗箱交易;在国际上运作,第一没有机会,人家做得好好的为什么卖呢?第二,人家很贵,我们吃不下。


  欧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最高时将近12元,现在8元多,掉了多少?普茨迈斯特10.9亿欧元降到1亿欧元,我这不是赚了一个低点、抄底了吗?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才能去谈海外收购。

 

  过去我们要买外国企业没机会也没钱,现在情况不一样,我们企业已经进入世界500强,而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外国企业面临困难,我们可以用很低的成本把它买回来,这不是机会吗?所以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我与副总理对话的时候,尽管危机已经发生,但怎么发展还不知道,中国怎么应对也不知道。事情过去几年,结果已经出来了。

 

  记者:也有很多中国企业走出去,又失败了。你如何评价?

 

  向文波:我认为过去我们失败的原因,一是没有收购到什么像样的东西,人家做得不好的,没有品牌价值、没有技术价值、没有市场价值。我们收购过来,表面上看并购外国企业了,好像很牛,但实际上不理想。我们讲海外收购,需要从整体上考虑对自己企业的价值。

 

  另外一个,中国企业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认识。一要看自己的管理能力,要仔细判别我哪里有优势哪里有不足;二要有足够的资源支持。

工程机械在线 CMO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onstruction Machinery Onl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