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收缩致盾构企业面临激烈价格竞争

2012-07-25 | 发布者:柴喜男 | 来自中国工业报

  7月11日,国家发改委提前发布了成品油年内第三次下调的方案,“七元时代”尽管不情愿但毕竟重新回归人们的生活,此外,目前大量滞压于国内无论是发电厂还是港口的煤炭以及工业用电量下行趋势的形成,都反映出当前整个制造业乃至整个经济生活的真实状况。在这种大背景下,通常被认为是高端装备典型代表的盾构装备产业,如今也不例外地深切感受到季节的变换。


  不到十年,中国走完了从盾构装备的单纯使用者和推崇者,到成为拥有全球最大组装能力以及最多组装商的过程,尽管这并没有什么可炫耀的,但这的确是中国曾经以为成功,也是最为习惯和擅长,同时也是一种低效的产业发展模式。这样的例子在装备制造领域中俯拾皆是,比如挖掘机、风电以及汽车产业。


  各级政府对GDP的追求、资本短期内对实现高回报的痴迷、通过渠道优势兑现租金的便捷……加之国外跨国公司对这种急功近利诉求的巧加利用,的确使盾构这一有着极端制造难度的装备门类,在国内迅速从一种稀缺状态导向了目前为赢得市场,需要以最为常见的价格战的方式来实现的格式。而与此同时,本应与高制造难度、高投入、高技术含量相匹配的高附加值,则随着产业提前进入过度竞争状态而不断被迫“瘦身”。


  可叹,本该弹冠相庆的豪门盛宴转瞬间大有变为如吃忆苦饭般的落差。


  前些年,一台主要用于地铁施工的6.3米直径标准盾构,德国海瑞克公司的售价是6000万元,如今,这个价格已经被削去了近三分之一。这一方面说明,国内企业实现自主生产以抑制国外产品昂贵价格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则反映出,眼下行业内竞争日益变得残酷的现实。有业内人士介绍,在前不久的一次工程项目竞标中,某日系6.3米直径标准盾构的报价已经触及到3100万元的位置,尽管,在人们的概念中,日系产品与德系产品在配置或者是等级上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目前,有的标书价格甚至已低到盾构成本之下,投标企业试图以此赢得工程,再靠其他施工项目收入予以弥补。也许这属于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毕竟反映了一种现实,即:如果无法放下身段而仍执著坚守某些原则的话,退出市场将是惟一的结局,无论这样做是否意味着将丧失效率和可持续性。


  目前在国内,虽然盾构还享有高端装备的名头,但事实上已很难获得与那个级别产品相称的利润了,如果其中不包括那些有能力提供核心零部件和控制系统的国外制造商的话。据业内人士介绍,圈内企业是非常依重进口退税和各种科研项目补贴的。


  产业进入这样一种局面的不良后果显而易见:一是“经验曲线”由于有过多市场分食者的参与,而难以在个体中形成量的积累;二是资源的分散投入使内涵式发展完全成为空谈,同时将使产业不断失去效率与活力;三是价格战的提前到来,使资本积累艰难,这将对自主技术的进步、创新能力的构建造成灾难性打击,更多企业将只能继续成为国外技术的依附者,背着“代工者”的标签,徘徊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


  事实上,不仅是在盾构装备制造领域,整个装备制造产业结构性的产能过剩,也就是低端产能的全面过剩,在目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正面临着不断加大的风险。不过,在体系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又能怎么样呢?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体,并没有太多的选项。


工程机械在线 CMO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onstruction Machinery Online. All Rights Reserved